一直以來,涂料行業都不缺流行的趨勢和創新的品類,甚至每年都會有新的焦點“你方唱罷我登場”地成為業內追逐的“新藍海”。這一點除了可以從行業關注和討論的風向轉變體現出來外,也直接反映在市場終端的投入偏重上。
以近幾年的市場為例,就涂飾商情的走訪體驗來看,2016年,各大涂料品牌的市場發展重心是鄉鎮以及農村市場,為了集中爭奪這塊市場,業內最新的營銷模式和施工技藝一窩蜂涌向了鄉鎮領域;2017年,終端市場迎來了藝術涂料的爆發式增長,各類藝術涂料形象店、體驗館瞬間擠滿了市場;而今年,各地市場的主角又變成了進口涂料。
之所以要拿近幾年的市場發展形態為例,是因為處在2016年節點上的鄉鎮市場,既是當年涂料行業開發的熱點,又因其已被釋放的渠道容納空間而成為之後以產品為代表的行業熱點意圖尋求展示的載體。並由以渠道身份成為行業追逐熱點的特殊性,見證了面對不斷加碼的政策高壓、持續高企的成本重負,企業寄希望于不斷轉變方向,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來尋求潛在的突破機遇的發展背景下,不斷摸索、試探以及求變的過程。
事實上,進軍鄉鎮市場的概念並非是在2016年突然熱起來的,而是在有著之前幾年的發掘和推進的情況下,具備了讓各品牌的布局集中發力的條件。于是,不計其數的資金、開拓團隊、渠道支持和終端扶持等資源開始源源不斷地向鄉鎮市場輸送,相應地這些資源也轉化為可觀的銷量,反饋回了企業。據了解,鄉鎮市場發展最頂峰的階段,每個在此領域有大動作的企業收獲的銷量都是以“億元“為單位的。
然而這個發展一片大好的階段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就不斷有企業陷入鄉鎮市場開拓的瓶頸期。這除了要想在經濟不發達的鄉鎮市場上發展,僅靠涂料品牌的知名度遠遠不夠,需要企業不計成本的持續投入限制外,渠道完成架構建設後,後期運轉和服務的難以把控性,也讓鄉鎮渠道很難以標準化的方式給企業帶來穩定的業績支持。
最後除了嘉寶莉、三棵樹、荷仕達、巴德士、美涂士、統藝等部分鄉鎮市場佔有率不錯的企業,繼續加大開拓力度外,很多企業都終止了擴張的進度,選擇維持現狀。當然,其中也有一些企業因效果有限,砍掉了鄉鎮工程業務。
等到藝術涂料在2017年爆發式發展的時候,不僅企業對鄉鎮市場的開發熱度已經平息,就連已經建立的鄉鎮市場渠道也沒能為藝術涂料的推廣和發展起太大的作用。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藝術涂料企業、經銷商沒有著重在鄉鎮市場進行推廣,畢竟一個新品類要進入市場,單憑小打小鬧根本無法做到,前期推廣需要大量人力、資金的投入。而近幾年市場經濟的不景氣,讓企業和經銷商不敢大手筆將產品投入到鄉鎮市場上冒險,以避免之前經營傳統產品的品牌在鄉鎮市場的失敗。
另一方面,藝術涂料主打的環保個性化特色也很難匹配鄉鎮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因為就目前的鄉鎮市場人口生態來說,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佔少數,50、60、70後消費者居多,很多時候以價格導向來進行消費的他們,對于新事物、新品牌——特別是價格高的——接受度很低,觀念改變起來也很慢。這無疑會將藝術涂料品牌的推廣和發展時間拉的更為漫長,也就阻擋了一些想在鄉鎮市場有所發展的藝術涂料品牌的進入。
因此,迄今為止,藝術涂料在鄉鎮市場無論是開店數量,還是施工工藝的普及,都發展有限。而比起藝術涂料的發展有限,以定位高端和極重視裝修形象著稱的當下市場熱點——進口涂料,更是與鄉鎮市場絕緣的存在。因為無論是高端帶來的高昂價格,還是店面重裝修劇增的裝修成本,都是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的鄉鎮涂料市場所不能接受的。
但不管是企業層面的放棄,還是產品層面的放棄,都不表示鄉鎮市場對涂料行業來說沒有增值和開拓的價值。只不過在目前仍是傳統經銷為主導的涂料行業,還沒有找到一種合適的方式來真正激活鄉鎮市場,使其釋放出最大潛力。也許未來,隨著行業標準、產品技術、施工工藝的改進和完善,會助力鄉鎮市場以舉足輕重的身份成為各品牌展示渠道的重點。不過具體怎樣來實現現在還並不明朗,因為市場上並沒有一種能顛覆鄉鎮市場的模式出現。然而鄉鎮市場目前尷尬的處境也恰恰是最大的商機所在,只等著行業和企業去突破。